文章來源:醫師報 2022年11月10日
1994年,香港回歸的三年前,在錢塘江畔,一座年輕的醫院拔地而起,它銳意進取,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微創引領發展之路,成為中國及世界微創外科的一面旗幟,這就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下稱“浙大邵逸夫醫院”)。它是中國大陸首個由港資捐助、省政府配套建設,最早引進國際先進現代化醫院管理模式的醫院。
醫院的掌門人——浙大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教授曾用三個詞語來描寫醫院的發展內涵:不忘初心、不斷創新、追求卓越。初心是為了解決患者痛苦而努力。創新是一個醫院發展的動力,“如果一家醫院沒有創新,它永遠不會進步。只有不斷求新創新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雖然建院僅有28年,但憑著多年來在微創領域的持續努力,2021年,它將全國微創領域首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微創器械創新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收入囊中,這不僅是對浙大邵逸夫醫院在微創領域所獲成績的肯定,更是鞭策它繼續砥礪奮進的強大動力,也是開啟了浙大邵逸夫醫院微創引領醫療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新篇章。
打造微創“金名片”
在蔡秀軍這位掌門人的帶領下,微創基因、創新基因已經融入到了邵醫人的血脈之中。蔡秀軍領銜的肝膽胰外科是最早一批系統性開展肝膽胰微創手術的科室。微創手術對患者來說創傷小、恢復快,第一例通過腹腔鏡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患者,目前為止已經存活了近25年。
腹腔鏡開啟了外科從“開膛破肚”到“打孔手術”的微創新紀元,機器人微創手術則被譽為第三次外科手術革命。浙大邵逸夫醫院是一家擁有兩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醫院。浙大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院長助理、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梁霄是浙江省首位單人突破200例機器人輔助肝膽胰外科手術的醫生。他操縱目前國際最先進的第四代達芬奇XI手術機器人,不斷超越自我,在肝膽胰外科領域創新了諸多首例手術。
“如今,患者對微創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盡全力為病人創造‘不遭罪’的治療方案。”梁霄率先開展了世界首例機器人單孔左半肝切除術,手術只在患者腹部留下了一個3cm的小切口和一個1cm器械孔,而常規腹腔鏡手術需要五個1cm左右的器械孔和一個5cm取標本切口。邵醫人的真誠、信任和愛體現在對每項醫療技術的改良中,每項手術的精進中。
浙大邵逸夫醫院副院長、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虞洪指出,21世紀是微創的時代,微創技術在不斷成熟普及的同時,也促使我們不斷思考,如何將這些技術規范起來,盡可能減少患者的并發癥。“機器人手術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我們要怎么樣融入到這個時代當中,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這是我們要考慮的。”
他表示,去年,浙大邵逸夫醫院拿下微創器械創新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這一大平臺,我們要自始至終抓住“微創”這個核心,不斷地創新技術。同時,不斷解決器械設備面一些“卡脖子”問題,努力將其國產化。
“希望以后,我們不僅是臨床醫生,更能產生一些醫學‘科學家’‘發明家’。在未來的微創領域,能發出中國人自己的聲音,發出邵逸夫醫院的聲音。讓微創成為邵逸夫醫院的一張‘金名片’”。
百花齊放強微創 由點及面筑體系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除了肝膽胰外科,微創技術也在浙大邵逸夫醫院頭頸外科、肛腸外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內鏡中心、婦產科、泌尿外科、骨科、胸外科、介入中心等各大科室落地生根,微創肝膽胰手術、角膜移植、下腰痛診治、輔助生殖、復雜冠心病和房顫診治等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據悉,目前醫院微創手術占比超過80%。
不久前,浙大邵逸夫醫院副院長、肛腸外科宋章法主任醫師憑借機器人下全直腸系膜切除術、蔡氏支架法腸道轉流術、結腸儲袋成形術三大“法寶”,實現了正值壯年的低位直腸癌患者保肛、保功能、不掛大便袋的愿望。一直以來,肛腸外科以“微創、無痛以及快速康復(ERAS)”理念為向導,致力于結直腸肛門腫瘤、痔、肛瘺、肛裂、炎癥性腸病、便秘等疾病的診斷及微創治療??剖颐磕觊_展結直腸腫瘤手術1000余例,微創結直腸手術所占比例達90%以上,是浙江省內微創結直腸手術開展比例最高的單位之一。并在國內最早臨床使用由蔡秀軍院長發明的“支架法腸道轉流術”,替代了全球沿用近170年的保護性回腸造瘺術,同時利用機器人優勢,最大限度地保留肛門、保護盆腔神經等,使排尿以及性功能等正常生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提高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微創技術在呼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陳恩國介紹說,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是第一批委省共建國家呼吸區域醫療中心、國家衛健委臨床重點???、浙江省呼吸疾病診療技術指導中心??剖以_展了全國首例ECMO支持下氣管鏡介入治療,接收省內外眾多疑難介入轉診患者。他同時指出,氣管鏡是肺癌診斷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現在氣管鏡已經越來越細,且觸覺越來越遠,它對于周圍型肺癌也有很好的診斷效果。此外,它在肺癌的中央型氣道梗阻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因腫瘤引起的氣管食管瘺等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未來,通過氣管鏡進行早期肺癌的根治性治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蔡院長一直倡導“外科微創化,內科介入化”,在陳恩國看來,這對呼吸領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鞭策。呼吸領域的很多介入診療技術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除了肺癌,針對慢阻肺、肺大泡等疾病治療手段也在不斷發展。“我們在與很多新型醫療公司合作開發各類呼吸領域醫療設備及治療方法,并已申請了十多項專利,部分已轉化成產品。”
“機器人單孔腹腔鏡手術”是國際最前沿的微創技術,能將手術創傷降低到最小,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幾家醫院成熟掌握了這種技術。浙大邵逸夫醫院泌尿外科已全面邁入單孔機器人時代。浙大邵逸夫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任醫師丁國慶介紹,目前醫院泌尿外科有機器人主刀醫生9名,90%以上的前列腺癌和腎腫瘤手術都是在機器人輔助下完成。“機器人輔助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的尿控和性功能得到更好的保留。對于一些復雜及位置特殊的腎腫瘤,常規手術難以保留腎臟,機器人輔助下的手術讓保留腎臟成為可能。”
浙大邵逸夫醫院副院長、婦產科與生殖醫學張松英教授革新輸卵管性不孕的微創術式、首創經陰道子宮峽部環扎術治療宮頸機能不全等系列微創技術;骨科范順武教授帶領團隊國際首創腰椎后路小切口技術、腰椎前路小切口技術、肌間隙入路技術、腰大肌前下方(AIP)顯露技術等微創技術;眼科姚玉峰教授獨創的全植床深板層角膜移植術,被國際上稱為“姚氏法角膜移植術”,被編入美國眼科教科書;頭頸外科在國內首創小切口內鏡或內鏡輔助手術平臺,對我國甲狀腺外科乃至整個頭頸外科手術操作的微創化轉型具有積極影響……
醫院各大科室微創手術的“百花齊放”,“切口更小、傷痛更少、恢復更快”的微創手術也不斷讓患者獲益,推動醫院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核心競爭力。
將微創技術下沉基層 、輻射海外
蔡秀軍院長認為,外科醫生除了治病,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是,將好的技術、理念傳播給基層醫院,讓更多人獲益。在這方面,浙大邵逸夫醫院一直不遺余力。醫院通過精準幫扶全國30余家基層醫院、定期舉辦全國培訓課程等形式將微創技術扎根到基層,助推國內微創外科發展。
九月的最后一周,浙大邵逸夫醫院慶春、下沙兩大院區同步啟動手術直播周,16個科室聯合手術室、麻醉科演示200多臺微創前沿手術,同時開放手術護理、麻醉、心內科、醫務醫工四大論壇,毫無保留地將第一等的微創理念、第一流的微創技術、第一手的微創經驗分享給在線觀看手術直播和講解的全國同道們,吸引全國17萬余人次臨床醫生在線觀看。
此外,醫院還建設了1個省級微創技術培訓和推廣中心和10個地市級微創技術核心示范基地,下沉8000萬元自有資金在金華市武義縣成立浙中微創醫學中心,輻射周邊金華、義烏、東陽、永康等地數百萬群眾。
他們不僅將微創技術下沉到基層,也將微創技術輻射至“一帶一路”等海外國家。浙大邵逸夫醫院已經成立“一帶一路微創學院”,并在全國首家舉辦“一帶一路”肝臟外科微創技術線上課程培訓,吸引了來自菲律賓、越南以及馬來西亞等地的10余家醫療機構的普外科醫生,為擴大中國微創外科影響力作出了新的示范。
“創新、攜手、共進,浙大邵逸夫醫院將繼續在微創引領醫療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扛起使命擔當,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微創外科的重要窗口。”蔡秀軍表示,醫院立志建成產學研一體、醫工信結合的微創醫學裝備和核心技術研究全鏈條的創新平臺,實現我國微創醫學的飛躍發展,推動我國高端微創裝備國產化,部分優勢領域實現由進口國向輸出國轉變。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