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錢江晚報 “輸血又造血”,全方位助力共同富裕,看浙大邵逸夫醫院如何破題

    2022-10-24 605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20221020

    臺風天,下午5點多,一位50多歲的男性患者在舟山普陀蝦峙島上突發中風,口眼歪斜。衛生所的醫生蔣秉學戴上一副5G+AR眼鏡,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急診科下沉到普陀醫院的醫生何洋發起會診。

    此時的何洋正坐在行駛在舟山大橋的車輛上,他掏出手機,實時看到了患者的神情、體態,初步判定為腦卒中,當即要求先口服溶栓藥物,再從島上轉運。

    借助這套由浙大邵逸夫醫院自主研發的高科技急救系統,又一位患者跑贏了時間。讓山區海島的基層百姓也能便捷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這是浙大邵逸夫醫院助力醫療共富的一個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論述,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重點在基層。如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基層民眾更有靠,浙大邵逸夫醫院進行了系列創新性的探索:以黨建為引領,線上線下聯動,輸血和造血并舉。

    黨建引領 助力共富

    國慶節前后,浙大邵逸夫醫院黨委73個黨支部分別奔赴杭州市,縉云、江山等全省各地轄區、街道、鄉村,與省內外106個街道鄉村黨支部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共享服務提升活動:以健康科普行、公益義診行、健康篩查行、經濟幫扶等形式,為全省各基層提供連續性、可及性健康服務及助農活動。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醫院一直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推進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戰略要求,以黨建引領醫療共富為新使命,多措并舉推進省級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浙大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表示,醫院不斷探索,以期讓基層民眾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為新時代山區海島等地共同富裕提供鮮活樣板。

    技術骨干下沉到山海

    邵醫模式輸出到周邊

    每周四天,梁岳龍都會來到舟山普陀,他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同時又是浙大邵逸夫醫院駐普陀分院常務副院長。從20216月進駐普陀分院后,梁岳龍目前已經跑遍普陀轄區的大小島嶼。

    他來之前,普陀醫院在肝膽胰方面的微創手術幾乎是零。將近一年半過去,他帶領普陀醫院微創外科團隊完成微創外科手術300多例,其中,肝膽胰微創外科手術30多例。

    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改變,以前他們覺得很多手術不能實施微創,現在基本已經接受微創外科的理念,手術效果好,患者術后恢復也快。

    這一年多來,包括梁岳龍在內,浙大邵逸夫醫院12個科室的20多人次專家先后長期下沉到普陀,他們為普陀醫院帶來高精尖診療新技術20余項,切實提升海島醫院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而如何提升基層急救水平,一直是蔡秀軍院長思考的議題。在龍游,去年開始,浙大邵逸夫醫院在龍游縣醫院啟動了醫共體+數字急救預防性急救篩查村村救項目。通過推進院前院內無縫銜接,打通急救最后1公里,做到早防、早篩、早治。當地卒中、缺血性心臟病等為首的常見致死性疾病的救治成功率不斷提升。

    基層急救非常重要,一些急癥患者正是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才喪失生存機會。蔡秀軍對此深有感觸,在他的推動下,浙大邵逸夫醫院采用多種手段提高基層急救能力,包括率先在省內落實省編縣用急診人才引進模式、派駐急診專家長期駐點基層,通過高素質急診人才手把手培訓基層醫生,不斷提升基層急救水平。

    技術骨干下沉是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最基礎的一環節,浙大邵逸夫醫院還通過首創潛力醫師導師制培養制度、設置博士工作站”“全科醫生工作站等新思路,為全省培育出大量基層醫療骨干。除了技術輸出,浙大邵逸夫醫院還輸出邵醫管理模式,醫院先后與省內外25家醫院建立緊密幫扶機制,開展管理深度幫扶、深耕文化內涵建設構建醫聯體+醫共體服務新格局,全方位打造一批具有輻射作用的縣域醫共體龍頭醫院,帶動基層及周邊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提升。

    借力5G技術

    隨時隨地云會診

    輸出人才、技術和管理是浙大邵逸夫醫院助力共富的線下布局,而觸網、上云、推AI則不斷延伸著優質醫療服務共享時空邊界。

    前段時間,一位年輕患者因高空墜落被送到普陀醫院,全省多處受傷,頜面骨骨折、盆骨骨折、腎臟受損,出現失血性休克。

    這個時候,需要找出關鍵性出血部位進行緊急處理。在現場實施急救的何洋當即啟用5G+AR系統,向遠在杭州的浙大邵逸夫醫院急診科主任洪玉才發起云會診,利用AR眼鏡將現場急救場景實時共享,實施溝通。

    在洪玉才的指導下,最終發現最容易被忽視的頜面骨骨折是造成患者失血性休克的關鍵,何洋迅速采取了治療手段,患者病情很快被控制。

    這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歷時半年牽頭研發的“5G+AR”高科技急救系統,基于該系統,基層醫生可佩戴AR設備,向省級專家發起遠程云會診,省級專家通過AR設備上傳來的實時畫面身臨其境為救治患者提供醫學指導。

    無論專家是在醫院還是路上,都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遠程指導。洪玉才說。

    急救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是最重要的。何洋說,在基層急救中,醫生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綜合判斷,這套5G+AR系統在這方面非常有優勢。此外,在舟山共富方舟上,出海的輪渡哪怕失去網絡信號,這套將人工智能急救系統植入的5G+AR系統也會發揮作用,AI醫生將時刻保障出海船員生命健康。

    這套急救系統目前已經在全省14個基層單位推廣使用。它還可以在非急救病例的診斷中,發揮作用。

    在普陀的六橫島,一位老人出現雙手顫動兩三年之久,一度被診斷帕金森癥,服用藥物也沒有改善,一次到六橫島衛生院看診時,醫生利用5G+AR系統向浙大邵逸夫醫院神經內科的專家發起遠程會診,在專家的指導下,醫生完成醫學查體,最終發現老人不是帕金森癥,而是特發性震顫,對癥處理即可。

    智慧醫療能解決的問題遠不止這些。

    在浙大邵逸夫醫院的領航下,一張輻射全國的云診療網絡正在形成。20154月醫院在全國最早上線邵醫健康云平臺,目前已接入浙江省11個地區300余家醫療衛生機構,并推廣應用至全國31個省市區7000余家醫療衛生機構,累計服務患者3億人次。

    “AI”賦能,打造醫學大腦,破解省級與基層醫療診斷鴻溝,也是浙大邵逸夫醫院的金點子。醫院通過整合優質海量樣本,自主開發人工智能輔助角膜病診斷模型與系統,研發自動識別增強CT影像中的肝占位并進行良惡性鑒定、疾病分類的人工智能肝癌診斷系統,建立基于AI的重大慢病全程監測技術研發和平臺等系列多領域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推動提升醫療診斷準確率和基層慢病全程檢測管理能力,為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提供智能方案。

    推動造血工程

    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線上線下聯動為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插上了翅膀,但蔡秀軍的眼光放得更長遠,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優質共享,我們不僅要輸血,還要造血。為幫扶地區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這就是浙大邵逸夫醫院的造血工程。這項造血工程不僅惠及省內,更是輻射全國。

    在龍游,下沉到此的浙大邵逸夫醫院急診科醫生對當地的村醫、網格員等進行同質化急救培訓,建一支留在村民身邊的院前急救醫療隊伍。

    在武義,浙大邵逸夫醫院注入資金千萬打造浙中微創醫學中心,積極開展各類微創新技術新項目,不斷將武義分院打造成輻射周邊的浙中微創醫學高地。

    在德清,醫院與政府共建健康中國示范縣,并逐步建立與分級診療制度相適應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推出基層全科醫生級聯培養新模式。

    在江山,浙大邵逸夫醫院幫助江山市人民醫院成功晉級三乙,并與江山市政府共建三省邊際醫療高地醫院,將山區醫療幫扶的成果共享到周邊省份,以省內健康共富推動周邊省域健康共富。

    在廣袤的新疆,浙大邵逸夫醫院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醫院正式啟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由浙大邵逸夫醫院主導兵團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運行和管理,目前首批20余位專家已入駐阿拉爾。

    助力共同富裕,浙大邵逸夫醫院并不局限在醫療服務領域發力。

    隔段時間,來自麗水縉云優質新鮮的高山農產品就會搭乘冷鏈車,來到浙大邵逸夫醫院慶春、下沙兩大院區的食堂,被員工選購一空。

    這是浙大邵逸夫醫院在醫療幫扶基礎上,探索出的山區幫扶新業態,它以扶持薄弱村集體增收為目標、以農產品購銷幫扶結對著手,幫縉云七里鄉開了村集體和農戶的致富之門。

    如何讓健康為共同富裕加分,需要有思路、有方法,浙大邵逸夫醫院一直在探索,推陳出新,最終希望為助力全民健康發展戰略、為浙江推進高水平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更多力量。這是蔡秀軍的期待,也是浙大邵逸夫醫院一直努力的方向。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李文芳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

    熟透了的岳和岳弄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