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錢江晚報 邵醫微創直播沒有刀口次日出院?這項不開刀的硬核技術可“一鍵”解決肺癌結節

    2022-09-29 485

    文章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2022928

    王大伯(化名)是一名重度吸煙者,今年體檢時查出左肺有個14mm小結節,從CT影像上判斷患肺癌的可能性極大。按照常規處理流程,王大伯接受了CT引導下經皮肺結節穿刺活檢。但是,由于病灶實在太小,病理結果提示并沒有取到合格的標本。同時,長期抽煙導致王大伯的肺功能很差,直接手術切除病灶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肺癌的治療原則是:沒有病理切片,就沒有任何治療可言。在這種情況下,王大伯可以選擇繼續胸部CT隨訪觀察,但14mm大小的結節又成為插在心頭的一根刺,讓他時不時擔憂結節的增大和轉移。

    王大伯后續的診斷和處理陷入了死循環。

    多項高精尖技術加持

    一次手術即可解決難題

    王大伯對于治療小結節的意愿極為強烈,希望能夠一次解決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新建成的國家級呼吸疾病診療中心擁有的兩種氣管鏡導航系統及一系列鏡下治療新技術,成了破局的關鍵。

    經過充分的術前溝通,王大伯最后接受了“BTPNA(支氣管鏡下經肺實質結節抵達術)+經支氣管鏡引導的肺腫瘤消融術。

    浙大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陳恩國主任領導的呼吸內鏡介入團隊利用最新一代的Lung pro全肺診療導航系統,對王大伯的胸部CT進行了三維重建,計算出經支氣管鏡到達病灶的最佳路徑,并對路徑的可行性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分析。

    盡管王大伯的結節比一顆花生大不了多少,但憑借團隊醫生精湛的技術以及呼吸內鏡中心導航系統和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加持,穿刺針穿過支氣管壁建立隧道,順利找到了病灶。

    為多維度保證位置準確,介入團隊此次利用國際上先進的錐形束CTCBCT)進行術中實時定位,確保萬無一失。CBCT確認活檢鉗位置準確無誤后,主刀醫生開始活檢,術中快速現場細胞學評估提示是腺癌。取材標本同時送檢術中快速冰凍,20分鐘后結果回報:非小細胞肺癌,傾向腺癌!

    圖例:A,B:王大伯胸部CT圖像;C:虛擬導航Lung pro系統三維重建并探索最佳路徑 DBTPNA操作圖像;E:錐形束CT確認活檢到位;F:快速細胞學評估提示腺癌。

    腺癌是肺癌的一種,為避免患者二次手術,病理結果確認后,陳恩國主任帶領介入團隊置入Broncus最新研發的二代射頻消融系統,對王大伯的肺腺癌進行消融治療。20分鐘后,整個肺癌性小結節的消融治療就完成了。

    次日早上9點,陳恩國主任例行查房時,王大伯手腳靈活地從床邊站了起來,聲如洪鐘地向陳主任打招呼。眼前的王大伯,身上既沒有胸外科術后患者常見的胸腔引流管,也沒有任何手術刀口,胸壁上甚至沒有針眼,整個人精神抖擻。術后CT顯示,王大伯的病灶消融范圍理想,消融也非常充分,治療區域完全覆蓋了原有腫瘤范圍,并未見氣胸、咯血等并發癥。

    圖例:A:肺癌結節的經支氣管鏡引導的消融操作過程;B:射頻消融設備;C:消融過程可視可控;D:消融前的胸部CT影像;E:消融后的胸部CT影像。

    微創、安全、恢復快

    介入治療為患者帶來福音

    陳主任表示,王大伯接受的導航引導下經支氣管鏡肺部癌性結節消融術是一種針對周圍型肺惡性結節的新型治療手段,和傳統外科手術相比,它具有微創、恢復快、安全性佳、可反復多次操作、多部位操作等優點。

    早期肺癌可以通過手術等手段得到根治,復發轉移的風險都較低,但也有跟王大伯一樣,因為吸煙導致重度肺功能異常、或其它心肺等重要臟器合并癥而無法耐受外科手術或是不愿意手術的肺結節患者。呼吸內鏡介入的相關微創治療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據介紹,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隸屬省委共建國家呼吸區域醫療中心,是省內最早開展介入診斷和治療的單位之一。目前,科室已全面開展各項介入診治技術,可獨立完成經氣道、經皮、經血管的介入操作,常規開展電磁及虛擬導航下經支氣管鏡肺外周結節活檢術、共聚焦成像、經支氣管外周肺結節定位、慢性氣道疾病的介入治療等內鏡下微創手段,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準的解決方案。

     

    通訊員 通訊員 李文芳 樂小舟 記者 吳朝香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

    熟透了的岳和岳弄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