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且沐雨,砥礪再前行
——藥學部康復醫學科聯合支部浙東抗日根據地紅色之旅
2018年8月25日,天色陰霾晦暗,時而大雨如注。一輛中巴車在暴雨中疾馳,絲毫沒有因為惡劣天氣而停下前行的步伐。那是邵逸夫醫院藥學部康復醫學科聯合支部的同志們,相約在這一天,前往余姚四明山的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緬懷革命先烈,暢想美好未來。
山路逶迤,山中霧氣氤氳,沿途隱隱可見翠竹凌云,水杉婀娜,一切都是那么平靜美好。但在70多年前,這里曾是一場革命的風暴中心。四明山余脈作為一道戰時的天然屏障,是創建敵后游擊戰爭根據地的“紅色屏風”。
來到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步入白墻黑瓦的展館,歷史的畫卷在此徐徐鋪開。幾經縫補的棉被,泛黃褪色的軍裝,破舊的煤油燈,斑駁的彈殼和戰時武器……陳列著的文物、展板還有生動的蠟像,都在向我們一一訴說著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的故事。
1943年8月,以譚啟龍為書記、何克希等為委員的浙東區黨委進駐梁弄橫坎頭村,逐步形成了以四明山為根基、以梁弄為軍事指揮中心的浙東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廣大浙東軍民與敵人展開了英勇頑強的軍事斗爭,經歷了643次戰斗,攻克110余個據點,解放同胞400萬,斃傷俘日偽軍9000余人。無數先烈在這個被稱為浙東抗日“心臟”的四明山拋頭顱灑熱血,創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抗日救國、拯救民族危難的光輝歷史,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軍事斗爭取得勝利的同時,開展了一系列諸如黨建、政權、法制、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根據地成立了敵后臨時行政委員會,頒布施政綱領;成立浙東銀行,發行抗幣;創辦《新浙東報》,宣傳抗日救國;興辦印刷廠、學校、醫院,發展文教衛事業。大批的愛國青年,懷揣革命熱情,從敵占的城市和浙東各地匯聚于此,經過學習和培訓,又從這里奔赴前線。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青年有志,情系家國。
昱日,支部黨員又赴裘岙村參觀了新四軍浙東縱隊三五支部后方醫院舊址。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的大契機下,支部黨員立足根本,真抓實干,用革命先烈的精神來帶動工作的熱情,學前輩英豪的斗志以渲染紹醫的風采??箲鸬南鯚熒⒈M,歷史已然遠去,巍巍四明靜默不語。有一個民族,曾以血肉筑成長城,在困境中頑強生存。青石板上仿佛還留著先輩的足跡,黑瓦樓散發著紅色的光芒,黨的歷史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寸山河一寸血,吾輩自當銘記、傳承,學習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珍惜當下的和平美好,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